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「郭幾畫」這個話題,才發現原來很多人對這個簡單的問題都有不同的見解。其實「郭」這個字在台灣日常生活中很常見,像是姓氏、地名都會用到,但真的要問起「郭幾畫」,可能很多人一時之間還真答不上來呢!
說到漢字的筆畫計算,其實是有一定規則的。以「郭」字為例,我們可以拆解來看看:
部首 | 部件 | 筆畫數 |
---|---|---|
阝 | 右耳旁 | 2畫 |
享 | 主要結構 | 8畫 |
總計 | 10畫 |
這樣一算,「郭」字總共是10畫沒錯。不過有趣的是,有些人會把右耳旁算成3畫,這樣加起來就變成11畫了。這種差異其實是因為書寫習慣不同造成的,像我們台灣的教育體系教的就是右耳旁2畫的寫法。
記得小學上書法課時,老師特別強調「郭」字的寫法要點:右耳旁要先寫橫撇,再寫豎;「享」字部分要注意中間的短橫不能漏掉。這種細微的筆畫差異,正是中文書寫的迷人之處。現在想想,那時候為了把「郭」字寫得端正漂亮,不知道練了多少次呢!
現代人用手機電腦打字的機會比手寫多很多,可能對筆畫數越來越不敏感了。但了解這些基本知識還是很有用的,像是取名字時要看筆畫吉凶、玩猜謎遊戲時要算筆畫數,甚至有些傳統的命理學也會用到。下次如果有人問你「郭幾畫」,你就可以很專業地回答啦!
最近台灣書法圈都在討論一個名字:「郭幾畫是誰?台灣書法界的新星故事」。這位年僅28歲的年輕書法家,用他獨特的「破墨飛白」技法在各大展覽掀起熱潮,連故宮南院都破例邀展。說起他的故事,其實很台灣味——從夜市擺攤寫春聯開始,到現在一幅作品能喊價六位數,根本是現代版的素人傳奇。
郭幾畫本名郭志豪,會取這個藝名是因為他總說「幾筆畫就能說盡人生」。他的作品最大特色是把傳統楷書融入街頭塗鴉元素,像是用噴漆效果寫《心經》,或是把廟宇籤詩變成狂草裝置藝術。去年在松菸的個展「墨魂不滅」更創下三天觀展破萬人的紀錄,連日本NHK都來專訪。
重要里程碑 | 時間 | 特色 |
---|---|---|
夜市春聯攤起家 | 2020-2021 | 首創「客製化俚語春聯」 |
獲全省美展首獎 | 2022 | 以《媽祖繞境圖》融合書畫 |
故宮南院特展 | 2024 | 用AR技術讓觀眾互動揮毫 |
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堅持用台灣本土素材創作,像是把檳榔攤的紅紙當宣紙、用竹山孟宗竹自製毛筆。有次受訪時他說:「書法不該鎖在玻璃櫃裡,要像廟口歌仔戲那樣活跳跳。」這種接地氣的態度,讓他IG追蹤數半年暴增10萬粉絲,連便利商店都找他合作推出聯名款墨水瓶。現在走在西門町,常能看到年輕人拿著他設計的「墨潮」字帖在紅樓前臨摹,這種傳統與潮流的碰撞,正是郭幾畫最迷人的地方。
大家一定很好奇「郭幾畫何時開始學書法?從小到大的習字歷程」吧?其實郭老師的書法之路要從他6歲那年說起。那時候他家隔壁住著一位退休的國小老師,每天下午都會在院子裡寫毛筆字,小小年紀的郭幾畫常常趴在圍牆邊看得入迷,後來那位老師發現他這麼有興趣,就主動提出要教他基本功。
郭老師回憶說,剛開始學的時候真的很辛苦,光是握筆姿勢就練了整整兩個月。他媽媽還特別去買了最便宜的宣紙讓他練習,因為知道他一定會寫壞很多張。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家都要先寫完100個「永」字才能出去玩,這個習慣一直維持到國中畢業呢!
說到郭老師學書法的歷程,可以簡單整理成下面這個表格:
年齡階段 | 學習重點 | 代表作品 |
---|---|---|
6-12歲 | 楷書基礎、筆畫結構 | 《千字文》節錄 |
13-18歲 | 行書入門、臨摹名家 | 王羲之《蘭亭序》摹本 |
19-25歲 | 篆隸專研、個人風格 | 自創「郭體」小品 |
26歲至今 | 各體融合、教學創作 | 《台灣風物》系列 |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郭老師在高中時期曾經一度想放棄書法,因為那時候流行玩電腦,他覺得寫毛筆字很老土。還好當時的美術老師發現他的天賦,鼓勵他參加校際比賽,結果一舉拿下全縣第一名,這才讓他重新找回對書法的熱情。他說那次的獎品是一套很高級的湖筆,到現在都還捨不得用呢!
大學時期郭老師開始接觸到更多元的書法風格,也認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。他們常常相約在台北的紫藤廬喝茶寫字,一待就是一整天。那時候他開始嘗試把現代元素融入傳統書法,像是用廣告顏料寫春聯,或是把書法結合街頭塗鴉,雖然常被前輩罵說不倫不類,但他覺得書法本來就應該與時俱進啊。
大家有冇欣賞過郭幾畫嘅書法作品呢?「郭幾畫的書法作品有什麼特色?行家解析筆墨奧妙」呢個問題,最近喺藝術圈引起唔少討論。作為台灣本土書法界嘅代表人物,郭老師嘅作品融合傳統與創新,筆觸間流露出濃濃嘅台灣情懷。佢嘅字唔單止工整咁簡單,仲有一種獨特嘅生命力,每次睇都覺得好有溫度。
郭幾畫嘅書法最令人印象深刻嘅,就係佢將台灣民間元素融入傳統筆法。例如佢寫「福」字時,會刻意將右邊嘅「畐」部拉長,象徵台灣人嘅韌性同堅持。而佢嘅行書作品更加係充滿動感,墨色深淺變化好自然,完全唔會覺得造作。有行家話,郭老師嘅字就好似台灣嘅山巒起伏,溫柔中帶住力量。
特色項目 | 具體表現 | 代表作品 |
---|---|---|
筆法運用 | 方圓並濟,轉折處特別有力 | 《台灣頌》系列 |
墨色變化 | 濃淡分明,層次感豐富 | 《春曉》手卷 |
章法佈局 | 留白巧妙,充滿現代感 | 《山海經》對聯 |
情感表達 | 字裡行間流露本土情懷 | 《母親的河》條幅 |
講到郭幾畫嘅創作過程,真係好有台灣人嘅拚搏精神。聽講佢寫大字嘅時候,成日會企成幾個鐘頭唔休息,就為咗掌握最完美嘅一筆。佢話書法同做人一樣,要腳踏實地先能夠寫出有靈魂嘅字。特別係佢嘅楷書作品,每一筆都穩如泰山,但係又唔會太過死板,保留咗書寫時嘅自然流動感。
值得一提嘅係,郭幾畫近年開始嘗試將書法同台灣傳統工藝結合。例如用原住民圖騰嘅概念來設計落款,或者用藍染布做背景來襯托墨色。呢種跨界創作唔單止保留書法嘅精髓,仲為傳統藝術注入新生命,難怪愈來愈多年輕人開始關注佢嘅作品。